“中國制造2025”與德國“工業4.0”有何不同?
發布日期:2015-09-16 09:41:20
一說到“中國制造2025”,很多人便立即想到德國“工業4.0”。2013年4月,德國政府正式推出“工業4.0”戰略,而中國于今年3月提出了“中國制造2025”戰略,因此很多人會將“工業4.0”與“中國制造2025”兩項戰略進行對比。
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后,各國都開始對經濟進行反思,德國、美國等工業強國重新開始審視制造業的創新技術,如信息網絡技術、智能制造技術、新能源技術等,這也助推了新一輪的工業革命。
為了提高其工業的競爭力,2013年德國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占機,推出了“工業4.0”戰略!肮I4.0”也被人們稱為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“第四次工業革命”,在生產系統及過程中形成“智能工廠”,在生產物流管理上實現“智能生產”,整合物流資源上實現“智能物流”。
今年,中國也提出了“中國制造2025”,主要由于中國人口紅利的流失,隨著勞動力價格要素的上升,人口結構的變化,低質、低價的“中國制造”形態需要要向中轉型。
根據國務院印發的《中國制造2025》,中國計劃到2020年,基本實現工業化,2025年制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,到2035年,我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。而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,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,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。
國內部分人認為,“中國制造2025”與德國“工業4.0”兩者在提出背景、采取措施,以及發展方向上,都顯得較為相似。但是,9月10日下午,在“中國制造2025”對話德國“工業4.0”大會上,中德雙方均表示,兩者相同的地方并不多。
洛塔爾•德邁齊埃表示,中德兩國所做的這兩個方案,是大家在不同時代做出來的,德國的工業已經到了一定的深度,希望能夠用現有的深度和現代的技術結合起來,而中方也希望能夠再花十年左右的時間,達到這樣加工的深度。
“從相同的角度講,先中德兩國提出的兩個戰略都是面對新一輪的全球競爭,以及工業革命采取的國家戰略!敝袊こ淘涸菏、黨組成員、秘書長鐘志華認為,另一個方面,兩國都是把制造業作為立國之本和強國之基,也把基于工業互聯網的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。
前德國副總理兼外交部長約施卡•菲舍爾則認為,中德兩國都需要技術人才的支持,如果沒有人才的話,技術再好也是沒有用的。企業家需要具有良好技術的職工,若沒有培訓,沒有再培養,職工們就不可能有技術的訣竅,不論是“工業4.0”還是“中國的2025”都會變成一紙空文。
至于中德兩國在工業制造業戰略上的不同之處,中德代表認為由于兩地經濟發展情況不同,因而存在更多不同的地方。鐘志華稱,兩國在戰略定位上是不一樣的,因為兩國在制造業方面處于不同的階段,而且基礎也不一樣。
在定位上,德國的“工業4.0”提出實現智能化工廠和智能制造,由數字化向智能化邁進,“中國制造2025”提出創新驅動、綠色發展、結構化、人才為本的發展戰略!暗聡芍圃鞆妵虺墢妵D變,中國則要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”,鐘志華說。
目前,德國已經跨越了“工業2.0”與“工業3.0”階段,主要聚焦在的產業和產業的環節,需要提高資源的利用率。但對于中國的工業發展現狀,國內普遍認為仍處于“工業2.0”與“工業3.0”并行發展階段。
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數據,中國制造業凈出口居世界一位,制造業增加值在世界占比達到20.8%,是個名副其實的“制造大國”,但由于工業基礎比較薄弱,在基礎零部件、材料、工藝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,中國仍面臨著質量的問題,發達國家早在“工業2.0”時代已經解決了,因此中國還不能算是“制造強國”。
有稱“中國制造2025”將會使中國的制造企業快速地進化。不過,中國工程院院士、前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認為,德國“工業4.0”是在“工業3.0”的基礎上進行的,而中國還處于“工業2.0”的后期階段,中國面臨著“工業2.0”要補課、“工業3.0”要普及、“工業4.0”要示范跟上的處境。
蔡司三坐標代理—昆山友碩
全國咨詢熱線:4001500108
蔡司授權產品網站:www.7sloth.com
關注我們,獲取更多精彩資訊!

售后服務熱線
400-150-0108